許多遊戲在造成轟動之後,往往會都會推出續作延續熱度,除了正統續作之外,不少續作也變成種類完全不同的衍生作品,例如筆者鍾愛的《魔法氣泡》就是由RPG遊戲《魔導物語》衍生的落下型方塊遊戲。由於方塊遊戲最容易改編、且能延用角色的方式,可以說是廠商最常採用的操作策略。
馬力歐醫生
(Dr. Mario,任天堂,1990。遊戲平台:FC)
說到任天堂的代表人物,大家第一個想到的角色絕對是馬力歐,他最早登場於1981年推出的《大金鋼》,隨後在1983年的《水管兄弟》再次擔綱主角,並在1985年的《超級馬力歐兄弟》確立自己的「系列正傳」。馬力歐之後也曾在《拆屋工》、《高爾夫日本篇》、《高爾夫美國篇》等遊戲中擔任主角,都算是由正傳掩衍生的作品。
然而《馬力歐醫生》則是款落下型方塊遊戲,劇情大綱為馬力歐在冒險途中開始研究新種病毒,並與擔任護士的碧姬一起消滅不斷增值的病毒。雖然說一介水管工人竟然具有病毒專業知識實在太扯,但是能看到碧姬公主Cosplay護士,玩家們就原諒這個爛劇本吧。
玩家在遊戲中需要操作膠囊移動,並把4個同色的膠囊或病毒連成直線或橫線即可消除,只要消除畫面中所有病毒就可以前進到下一關,隨著難度提升膠囊落下速度會變快,病毒數量也會變多,考驗玩家的腦力。
快打方塊
(Super Puzzle Fighter II X,Capcom,1996。遊戲平台:AC、PS、SS、Windows、DC)
在《快打旋風II》大受歡迎之後,Capcom便順勢推出衍生的方塊遊戲,雖然本作在台灣通稱為《快打方塊》,但其原名應翻譯為《超級快打方塊II X》,有趣的是名稱由來並非因為是2代或是加強版,而有前、後綴字,而是因為當時《快打旋風》的最新版本為《超級快打旋風II X》,所以才有這個名稱。
本作收錄了《快打旋風》與另一款格鬥遊戲《魔域幽靈》的角色,玩家並非操作他們進行格鬥,而是以方塊遊戲方式進行對戰,只要把同顏色的寶石堆疊在一起,然後再將同色的粉碎寶石與其接觸,就能將寶石引爆消除。
只要消除寶石就能進行攻擊,攻擊力也會隨消除數量或連鎖段數提升,這時候畫面上的角色就會開始出招,對手的場地內也會落下反擊寶石,若寶石堆疊到畫面則敗北,玩家需要如格鬥遊戲般拼命攻擊對方。
小精靈方塊
(Pac-Attack,Namco,1993。遊戲平台:GB、GG、MD、SFC)
小精靈雖然也是電玩界的大明星之一,但是它的衍生遊戲並不如馬力歐那麼豐富,而這款《小精靈方塊》也是個知名度很低的冷門作品。本作的原型為1992年推出的大型電玩遊戲《Cosmo Gang: The Puzzle》,兩者的遊戲內容幾乎一樣,主要的差別為圖像、角色不同。
遊戲結合了《俄羅斯方塊》與《小精靈》的玩法,具有磚塊、鬼魂與小精靈等3種不同的方塊。將磚塊排滿橫行就能消除,而鬼魂則是需要妥善排列後,用小精靈將它們吃掉。
由於2種規則需要不同的策略對付,而且會互相干擾,所以遊戲難度不容小覷,一個不小心就會陷入無法消除下層方塊的窘境,需要小心規劃小精靈的移動路徑,才能有效消除鬼魂。
from T客邦 http://ift.tt/2Fdffjy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